时间:2025-09-08
近期,一些非法中介冒充银行推介个人贷款,收取高额息费、诱导消费者过度借贷等,使消费者合法权益遭受严重侵害。
【案例1】市民张先生计划购买二手车资金紧张,某中介以“银行助贷签约中心”名义联系他,称可办年利率低至3.5%、最长可贷10年的公积金信用贷。在张先生提交征信报告后,对方又以“征信瑕疵”为由要求张先生支付“定金”并承诺“包装”。最终张先生发现实际贷款利率远高于宣传内容,且已支付的2000元定金和“包装费”无法追回。
【案例2】市民王女士被“零首付购房”广告吸引,中介承诺垫付50万元首付款,并通过虚增房价至200万元的方式,帮助其获得160万元银行贷款。在支付3万元手续费后,王女士发现实际需承担虚增部分的税费。因无力偿还月供导致逾期,银行核查发现材料造假后提起诉讼。最终王女士不仅面临房产被拍卖,还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该案例揭示非法中介通过“阴阳合同”“虚增评估价”等手法诱导消费者,使购房者同时承受经济损失和法律风险。
泰康人寿提醒消费者警惕非法存贷款中介“套路”,关注以下风险:
一、虚假宣传诱导。非法助贷中介常以“超低利率”“超长期限”“无需审核”“快速到账”等为噱头吸引消费者,甚至还会编造“内部渠道”“银行关系户”等虚假概念,利用网络广告、虚拟电话等以银行名义诱骗消费者,让消费者误以为能轻松获得低成本、长期限的“正规”贷款,但实际贷款条件往往无法兑现。
二、收取高额费用。以“手续费”“服务费”“渠道费”“保证金”“包装费”等各种名目,在贷款发放前,向借款人收取高额费用。这些费用在贷款前可能承诺会退还或包含在贷款中,但最终不了了之。
三、诱导过度借贷。蛊惑客户过度借贷,诱导消费者在各家银行连环借款、以贷还贷,多次收取中介费。致使消费者负债超出自身收入水平,还款时引导借款人拆东墙补西墙,使消费者债台高筑,可能导致不良征信记录。
四、泄露个人信息。非法助贷中介获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如身份证号、银行卡号、联系方式等)后,可能会将这些信息出售给其他机构或个人,导致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遭受骚扰甚至财产损失。
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泰康人寿提示消费者:办理贷款业务时,对“低息、快速放款”等过于诱人的宣传保持警惕,天上不会掉馅饼,此类宣传往往是陷阱的开端;正规贷款通常在放款后收取费用,凡是要求放款前缴纳“保证金”“手续费”的,大概率是非法中介,坚决拒绝;不随意向陌生中介泄露身份证、银行卡、征信报告等个人信息,避免被冒用身份办理贷款或从事其他违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