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关于我们>新闻中心>正文

以史为据 以资收藏——对话泰康空间艺术总监唐昕

时间:2011.05.16



  机构对艺术的收藏真正成规模的数量并不多,泰康人寿是其中历史最长,收藏也是最成体系的。尚不普遍被公共收藏、企业收藏和私人藏家重视的影像作品是泰康收藏重要的分支。泰康人寿介入艺术品收藏始于董事长陈东升的一个心愿:他去美国出差时,经常会去大都会博物馆、MoMA等美术馆参观,对于这样能显示代表国家文化实力的大型美术馆非常推崇,特别是其中最早由民间创办的美术馆,他觉得很了不起,感慨良多。由此,他萌生了收藏中国艺术品,做美术馆的梦想:我们在中国做企业,做保险,想留给社会像美术馆这样的东西,这是对社会最好的回馈。

  泰康空间正是在这样的梦想下诞生的。“我们要建的美术馆并非一般意义的展览馆或画廊,而是在拥有一定数量藏品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集收藏、展示、研究于一体的专业美术馆”。泰康空间目前所做的就是通过艺术品,把艺术的发展和变化,与泰康的文化实力和财力结合在一起。作为泰康空间这样的艺术专业部门,在建立艺术品收藏时,他们更加强调收藏的“体系化”,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与个人收藏有重大的区别。在影像收藏上,他们基于对中国摄影史的关注和研究,把目光投放在作为艺术实验媒介的影像上。

  影像收藏和泰康收藏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当代艺术,当代艺术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艺术媒介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西方新的艺术样式进入中国,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技术上的可能性。而电子科技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于包括摄影在内的影像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具有当代性的技术手段,因此,影像艺术在这一时期的艺术整体发展中非常值得关注,代表了艺术在这段历史时期的当代性发展的重要方面。在这些新的媒介中,摄影因为其历史较长,发展较为成熟,被泰康空间当做当代媒介研究的代表而备受重视。

  当很多人还在纠结于摄影是不是艺术的陈旧观念时,泰康空间已经开始收藏摄影作品,收藏的依据就是中国摄影史。“中国摄影经历一百多年的发展,由于社会政治的不断变化,中国摄影形成了与西方摄影完全不同的发展轨迹。在20世纪20、30年代有些方面的实验几乎与西方同步。但4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艺术实验的摄影变成隐性的,大家看到的绝大多数摄影都是以报道、新闻、纪实为主的摄影。摄影在这一时期主要是作为一种宣传工具被使用,艺术实验没有收到重视。”泰康对摄影收藏即是追寻作为艺术创作媒材的摄影发展。和其他艺术品收藏的切入点一样,泰康空间收藏主要也是从当代摄影入手,逐渐向前推,向前寻找,试图找到那条隐形的,虽然不强,但却存在的线索——作为艺术的摄影。立足艺术作品本质,看中摄影作为艺术作品的功能。

  斯蒂芬·伯洛夫在其《收藏摄影作品的回报能有多高》的文章中对1987年到1997年间的美国摄影收藏与美国股市投资进行对比。得出的结论是:假如你当时也在摄影市场进行了正确的投资,那么,你得到的回报甚至会超过股市。如果将这一时间节点向后推10年的话,这样的情况正好适合中国。

  基于泰康人寿在影像方面的收藏历史和经历,我们就目前影像市场和收藏方面的问题,走访了泰康人寿艺术品收藏部负责人、泰康空间艺术总监唐昕。

  Q:影像的概念实际比较模糊,包含的内容也很多,能对泰康影像收藏的具体情况作一介绍吗?是如何进行收藏的?

  A:泰康影像收藏摄影较多,video和多媒体影像作品也有,但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脉络和体系。相对来说,摄影收藏有比较完整的线索,是针对中国摄影史学习研究为脉络。简单说,收藏就是搜集你喜欢的各种东西。只要是好东西就买,这是一种收藏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不适合机构收藏。我们的收藏有是有线索,有脉络的。

  对于收藏,大家谈的最多的就是艺术品的价值,但艺术品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包括它的观赏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甚至背后的学术价值,投资价值等等。到底依据什么进行收藏也是我们面对的问题,在经过长时间摸索和探索之后,我们的基本思路是:在收藏单件作品时,寻找作品背后真正的价值所在,能支撑作品长久价值存在的因素。希望收藏的作品在价值上不是5年不赔,10年不赔,而是30年之后他更有意义,更有价值。这样的价值判断需要建立在美术史和学术的分析和研究基础上的。

  同时,我们需要考虑不同的作品间能够构成怎样的一种宏观价值,考虑收藏整体宏观的规模价值,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谈体系化收藏。体系化的收藏其整体意义是不可替代的。

  Q:在选择摄影作品时,您们是依据什么标准的?

  A:尽量客观地看待摄影整体的发展变化,看摄影史每个阶段的发展。摄影史是摄影师书写的,艺术家自身的创造性、艺术观念、个人风格和创作手段都是参考。重要的是摄影师是否对当时摄影史发展有所贡献,比如,对摄影艺术的拓展、对摄影表现的可能性或者创作方法的推进。就像摄影大师吴印咸,他的艺术家素质决定他的摄影作品是从艺术家的角度出发的,不管是报道性的,还是以风光或景物为主的作品。他有大量没有发表过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文人气息。他一生的历程基本就是中国摄影史的缩影,他的创作和摄影教育对于其后中国摄影发展的影响非常大,他带着我们去看中国摄影的历程,厘清中国摄影史发展的现象。所以我们会把他当个案来研究。

  目前纪实类摄影还没有纳入我们的收藏,不能说这些作品不具艺术价值,只是它们产生的目的不一样,而且这些作品数量太大,在没有条件和能力进行整体研究和梳理的情况下,我们是不敢轻易触碰它的。在收藏时,我们要求尽量贴近摄影本身的发展,学术性就是收藏的基础,建立美术馆的目的和要求决定我们必须以美术史以摄影史作为依据,美术馆就是用你的馆藏来体现美术史的发展。

  Q:泰康收藏的摄影作品主要来源渠道是什么?收藏作品的构成有什么特色?

  A:收藏的渠道多种多样,有的是从画廊或者拍卖公司购买的,有的是从摄影师或者他们家属手中收购。我们的收藏包括摄影史发展各个时期的作品,我们最早关注的是当代摄影,以此为基础,我们将关注的时间节点向前推,寻找符合我们收藏体系的摄影家的作品。比如早到郎静山的作品,比如80、90年代黑白摄影和当代摄影作品。

  Q:目前的国内影像收藏是什么情况?

  A:就目前而言,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规范的摄影收藏市场,摄影收藏家非常少,估计没有10个。一直以来,购买摄影作品比较多的是海外的私人藏家,还有一些专门关注摄影的国外机构,他们对一部分中国摄影作品也在关注,很早就在买,到现在也是如此。国内收藏摄影作品的主要是一些关注摄影懂摄影的人,或者业界藏家。

  Q:当下中国的艺术市场异常火爆,只要与收藏有关的东西价格都不断上升,但影像市场并没有热起来,这是什么原因呢?

  A:整体来说,国内的艺术品市场还不成熟,摄影市场关注的人更少,买的人太少,没有成“市”,更没有形成气势。虽然投资艺术品的个人和机构增多,但很多人对艺术的了解有限,对于以投资为最初目的购买者当然要先选择他们熟悉的或大众认知度比较高的艺术门类,比如国画和油画。他们需要把钱投资到一个动态的、流动性好的市场,可以随时变现,投资较为安全。摄影他们可能认为不是艺术,关注的人不多,没有热钱涌入,市场始终也没起来。2008年经济危机前有些人参与,但是危机过后市场洗牌,洗掉一些人,再进来的人重新选择,还是先选油画、传统书画等。另外,一些基本问题尚未普及,人们对摄影存在很多疑惑和担心,比如摄影的可复制性让大家害怕:你有底片是不是可以随便冲洗?艺术品不是具有独一性吗,摄影没有。但是他们对雕塑或者版画同样具有复制性的门类就没有这些担心。需要普及和宣传,消除疑虑,需要有人给他们答疑解惑,人们对摄影的认知还需要时间和过程。现在,国内坚持以摄影为主的画廊数量有限,二级市场也只有华辰拍卖一家还在坚持。

  Q:2010年北京华辰秋拍“影像专场”的成交总额为242.6万元,这样的价格还不及巴黎佳士得秋拍“阿维顿专场”最贵一张摄影作品《朵薇玛与大象》84.1万欧元(折合人民币约756万元)的价格;2011年春拍华辰影像总成交额为223.2万元,成交率仅为 44.01%,而纽约佳士得春拍,辛迪·舍曼的一张摄影作品成交价就为389万美元,二者之间如此大的差距,在价格上极不对等,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A:摄影市场在西方发展了几十年,现在成为仅次于油画雕塑之后的第三类成熟的流通艺术品。在价格和市场成熟度方面,中国和他们是不能相比的。艺术品的市场价格会随着人们的认知程度而上下浮动,中国影像作品在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的时候,它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格存在很大差别,这也是正常的。

  但是,在价格上的差距不等于说中国摄影的艺术性不如西方,人们经常拿齐白石和毕加索作比,10年前,齐白石的价格没法和毕加索相比,我们能说他的艺术性不如毕加索吗?现在,齐白石作品的价格并不见得比毕加索低吧!

  Q:相比其他门类艺术品而言,从价性比来看,收藏摄影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A:艺术收藏关键是看具体什么目的,从投资的角度你可以买国内成熟的艺术类别,比如书画和油画,市场稳定,但现在有热钱的作用,价格越来越高,收藏成本持续升高,投资风险会越来越大。也可以选择摄影,投资门槛不高,购买选择的余地还比较大。但不适合做短期,因为流动性还较差,适合做中长期投资,价值提升需要等待。对于专业私人藏家、机构或美术馆,摄影都是不错的选择,还有机会做系统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