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关于我们>新闻中心>正文

如何发挥企业收藏的社会功用

时间:2011.05.16



  企业艺术收藏论坛第三部分的会议纪要---“如何发挥企业收藏的社会功用”。本主题的主讲人为:赵力(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AMRC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主任、CCAD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基金执行长),余丁(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和张裕能(收藏家,台湾甲桂林公司董事长),他们主要针对当下各大企业和财团不同的收藏特色与风格,具体分析了企业艺术收藏与社会有效互动的具体实施模式与发展前景。

  如何发挥企业收藏的社会功用

  记者:Uli Sigg先生和Rogger先生刚才谈到了在西方的企业收藏当中,是将艺术品作为企业资产的一部分,同时从企业内部的需求出发并根据自身的文化理念来进行选择性的收藏的。在接下来的环节里我们继续请嘉宾深入地探讨如何有序地建立起企业的收藏体系,如何发挥企业收藏的社会功能,是否能有一些合理的方式能将企业收藏的精神价值最大化地回馈给社会呢?同时也让大众通过这些方式认识到不同企业收藏的独特之处。

  赵力:我们看看目前中国的一些情况,艺术收藏主要是由三方面组成的,比如说刚才张子康先生和侯瀚如先生谈到的公共收藏,Uli Sigg先生和瑞信的Rogger先生谈到机构和企业的收藏,除此之外还有私人收藏的部分。2000年以后这三个部分的收藏在中国发展的都很快。涉及到中国的企业收藏这部分,我们既可以看到它的发展很快,同时也可以看到它的发展方向也表现的越来越明确了:主要是很多民营企业通过运用收藏手段来介入艺术品流通市场,从而表现出越来越高的市场参与度,但是在其他方面的贡献我觉得还不是很高。在这里还可以看到一些问题,比如说大型国有企业的社会参与度还是非常低的。虽然民营企业占据了中国企业收藏的主体,但民营企业总体的发展并不均衡,一些沿海城市,像浙江、广东等地区的企业对于收藏的参与度非常高,而其他地区的发展则相对滞后,这也是中国企业收藏的一个重要特征。还有就是最近这两年北京和上海等国内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比较快,这些地区内的一些企业具有良好的知识储备和学术支撑,掌握了大量的信息,在企业的收藏体系方面发展的也很快。另外国内企业的收藏还涉及到其他的一些问题,一是在国内新鲜事物的发展比较慢,另外一个是企业收藏的发展历史较短,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收藏体系。我认为企业收藏应该是一个体系性的发展过程,而且需要大量的组合性知识和行业经验的支撑。所以从这几方面来看目前中国的企业收藏所面临的问题就显现出来了,就是企业如何去定位自己的收藏标准,之后又如何在不同企业标准的基础上建立起共通的收藏程序与规范,还有就是如何去管理藏品并通过不同的方式将其回馈给社会。

  余丁:关于如何建立企业收藏,我们在2009年的时候曾以“全球的商业是如何与艺术发生关系的”为题指导学生做过类似的研究,我们挑选了福布斯公布的全球100强企业和奢侈品牌来作为研究对象。选择福布斯的数据是因为他们的评选标准除了考虑到一个企业的年销售额、利润、总资产和市值以外,还考虑到相关的企业的社会责任等问题,以此取样来考察商业和艺术的合作关系。2008年福布斯公布的世界前100强企业当中,有64家企业是与艺术有不同程度的关联性的,而在这个64家企业里有相当一部分是金融企业,它们与艺术发生关系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是通过艺术品的收藏和展览来实现的。其他企业或奢侈品牌也是与艺术有关系的,它们主要是通过赞助艺术展览的方式来做相应的品牌推广,并保有小部分的企业收藏。下面我想通过我们研究的几个具体案例来分析西方的大企业是如何来进行收藏的,并探讨中国的企业在建立自己的收藏体系时可以借鉴的地方。

  在金融机构里面非常重要的企业收藏机构:一个是摩根大通的艺术收藏,它是是最早开始建立当代艺术收藏的银行。在1959年的时候,摩根大通银行主席的大卫·洛克菲勒三世开始利用当代艺术装饰自己的办公室,并开启了企业收藏艺术的先河。此后他们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收藏和赞助艺术的程序。特别是在1967年洛克菲勒三世组织了一个全美国的商业赞助艺术委员会(Association for Business Sponsorship of the Arts),它的核心价值就在于肯定艺术对于人类和企业的重要性,让商业界可以通过委员会寻找到适当的艺术投资或融资的方式。另外,大卫还邀请了一批艺术行业内的专业人士建立了企业内的学术委员会,负责制定和管理大通银行的艺术品购买。在这个学术委员会中包括了当时纽约最著名的策展人和设计师Alfred H·Barr和MOMA的馆长等人。他们共同商讨并制定了摩根大通的收藏策略和流程:首先是通过艺术委员会里面的专家提供一份艺术品收藏的清单,之后由银行的管理层和学术委员会构成的小组来加以讨论和取舍,最后由大卫·洛克菲勒批示并确定购买。坚持高品质和原创性是摩根大通艺术收藏的宗旨,藏品也是以现当代艺术为重点,包括绘画、雕塑、影像等。

  另一个案例是瑞士银行,因为收藏是整个瑞银集团体系里最重要的一环,他们有大约四万多件藏品,以上世纪六十到七十年代的西方艺术为主,包括绘画、雕塑、版画、摄影、影像等。那么它的下面的分支机构也有收藏,包括在2000年跟瑞银合并的普惠公司,普惠公司之前的CEO叫做唐纳德·马伦,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收藏家,同时也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理事会成员和重要的赞助人。他认为艺术品在金钱上的价值只占到了公司资产的很小一部分,艺术收藏的真正价值在于它为员工和生意伙伴创造一个有益的工作环境,所以马伦和MOMA的策展人一起确定了公司最初的收藏计划。他的收藏主要是五十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和欧洲的艺术。瑞银的收藏团队是由策展人、收藏委员会和艺术办公室三部分组成,这跟摩根大通有点区别。它的收藏委员会包括了银行的高管和在当代艺术领域内已具有影响力的独立个人,现在的委员会内大概有8个人,其中4个来自于银行内部。

  最后一个案例是德意志银行,德意志银行是希望通过对不同区域艺术的支持和收藏为全球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成立30年来德意志银行收藏了56000多件艺术作品,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艺术收藏之一,它的主要藏品是1945年以后的绘画和摄影作品。同时德意志银行也设立了专门的艺术部门,并聘请知名的策展人来担任艺术部门的顾问和负责人。1979年德意志银行还出台工作岗位艺术世界的方案,希望通过摆放在办公空间内的艺术品让员工能够欣赏艺术并享受生活中的美好的一面。

  通过以上三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金融机构在建立企业艺术收藏方面有一些共同的模式。首先在收藏动机方面,企业艺术收藏往往始于CEO个人的艺术爱好,很多大型企业的领导者本身就是积极的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并与博物馆等艺术机构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类艺术收藏很大程度上受到了CEO本人艺术趣味的影响。另外,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收藏艺术品的重要动机之一,在这三家银行的网站上面都有一句话:“建立艺术收藏是对社会的一种回馈,是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事实上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艺术收藏又为这些企业树立了自身的文化形象,成为扩展业务的一种新手段。

  最后,我们通过这个项目的研究,总结出商业和艺术,或企业跟艺术合作的八种模式:第一是企业的艺术收藏,第二是赞助艺术活动,第三是设立艺术奖项,第四是成立艺术基金会,第五是开发艺术衍生产品,第六是创新艺术展览,第七是设立美术馆,第八通过其他的机构邀请艺术家和员工对话。而这些也是我们中国企业在与艺术产生联系的时候可以借鉴的模式。

  张裕能:我是一个热爱艺术的企业人。我在台北的企业主要涉及广告和建筑类。大概20年前左右,有一年突然公司获利非常高,最初为了抵消高额的税点,我从利润中拨出一些款项来做文化和艺术项目,成立了名为甲桂林文教的基金会。后来慢慢发现它为我打开了另外一片天空。因为艺术家对人性和时代等是非常敏锐的,所以感受他们作品也为我做企业提供了很多的启示,后来我逐渐变成了一个一边欣赏、收藏艺术品,一边做生意的人。

  刚才几位谈到了大型企业对于社会的贡献,我觉得我们不一定要谈奉献那么伟大的事情。我比较赞同一个观点:一个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并不仅仅体现在所谓的“捐献”上。收藏则是一件双赢的事情,它除了能够增加公司品牌的附加值之外,还可以让你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提升灵魂的高度。并且收藏本身就是一件强调个性的事情,它可以让一个企业以更多元的方式在精神层面给予社会回馈。

  我的企业很小,但我认为不一定是大企业才能收藏艺术。因为收藏代表你自己的品位和对于艺术的见解,小型企业在做收藏的时候应该跟你的行业有更强的关联性。比如说我是做建筑工作的,我的收藏基本以当代的抽象艺术为主,因为在抽象艺术中空间的概念更强,包括体量、质感等因素都能得到很纯粹的凸显。而通过对于艺术金钱上的贡献,还使我有更多的机会去看展览,去跟做艺术的人相处,在逐步的学习过程中增添了生活的乐趣,同时,因为美学本身的互通性我对于建筑的理解也变得更全面和敏锐了,而从纯粹商业角度来看收藏艺术品本身也是一种不断增值的投资项目。

  因为好的艺术作品是类似货币性质的,它的保值能力比金钱更强,那我们所谓好的艺术品是什么?好的艺术品是我们人类智慧的结晶,你在收藏它们的同时,也拓展了一个欣赏和学习艺术的范围,除了自己之外,你还可以让朋友、家人和员工等来欣赏艺术,并通过展览等形式将它们展示给公众。而对于企业的客户或商业伙伴来说,他们也知道收藏本身是带有公益性的一件好事,在欣赏你的收藏的同时也会对你企业的品牌价值产生很强的认同感。并潜在地帮助你企业的商业价值走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之中。中国有很多有钱人,赚钱是个人能力的一种证明,但我觉得赚钱并不是最重要的,如何花钱才是关键:我们把赚到的钱存到存折里给自己看,但总不能把存折拿给别人去欣赏吧。如果你通过购买艺术品的方式让人家欣赏你自己的风格和品位,是一种比较含蓄和美的展示财富的方式。

  Uli Sigg:我不觉得企业应该大量收购艺术品,除非他们是非常自然扩张。我认为企业应该更多地将准备用于收藏的资金捐献给美术馆等机构,让这些美术馆能够系统地完善对于艺术品的收藏和展示的职能,通过专业的方式把人类精神的共同回忆保留下来。因为企业收藏在很多情况下都过分偏重领导者的个人爱好。而他们的个人艺术偏好是通过使用公司的钱来实现的,所以我觉得这种私人收藏不是最好的,而美术馆等专业机构有能力去均衡地发展艺术。比如说在中国很多公立的美术馆都没有资金来收藏艺术作品,尤其是当代艺术品。所以我认为企业如果真想通过艺术的方式对社会产生贡献,不应该是通过收藏的方式将资金变一种形式留在企业之内,因为这并不能真正推进艺术面向大众的进程,应该把这些钱拿给公共的美术馆,比如像今日美术馆等公益性的机构,这样能够让更多的人可以接触到更多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