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关于我们>新闻中心>正文

唐昕:如何去做关于未来美术馆的收藏

时间:2011.05.16



  王宁:您是如何与泰康人寿结缘的?

  唐昕: 90年代末我作为独立策展人做国内当代艺术与西方的交流项目。那个时期中国的当代艺术并不像现在一样红火热闹,寻找能做当代艺术展览的可用空间和找钱是当时独立策展人最主要的工作内容,要去挖掘各种可用空间做展览,包括各种形态的空间都可能被用上,比如公寓、地下室、室外或者是某个楼盘的样板间等等。当时我与泰康人寿的陈董是朋友,他很支持我的工作。当代艺术在那个时期很年轻,社会上没有太多人知道,也没有太多人关心,但是他认为有这样一帮人那么有热情坚持那么多年在做关于当代艺术方面事情很不容易。我当时的项目都是要去国外的,好不容易在国内把它组织成型之后直接拿到国外我觉得有点可惜,就想在国内先展一下,然后再带到国外。所以每次在国内的展览部分,我都会去找泰康赞助,因为那时候北京全部的画廊加起来可能也就只有四五家,所以有过几次展览后,泰康人寿的顶层被自然而然的认为是一个“点”了。现在看泰康那空间是一个写字楼的环境,不是一个专业的展览空间,但当时大家都觉得那个环境太好了:长安街边上,400平米,大公司给钱印制画册。所有这些对当时的艺术界来说都是非常奢侈的。

  2003年,特别是非典时期,独立策展人逐渐都希望有一个固定的场地做展览,我也是,而泰康也有这样的意愿,双方就开始正式合作,成立了泰康顶层空间,意在顶尖艺术,服务于顶层的艺术家,举办顶级活动。

  王宁:之前您的身份是独立策展人,一旦开始与泰康合作,有了固定的“工作”关系之后,是否会对您的策展理念有所影响?毕竟要服从于泰康人寿的整个收藏体系。

  唐昕:当时没有太多概念,泰康也没有收藏体系。工作上延续了之前独立策展人的习惯和想法, 所有的项目基本上都是从个人兴趣出发,都是基于这种理念在做项目。从2003年空间创办到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展览差不多都是这样做的。当时只有一个想法:把它变成一个平台,变成一个不是唐昕个人做展览的平台,也可以提供给其他的策展人。所以当时就是“策展人制”的平台,不太有针对性、比较宽泛的、公共使用的场所,就是一个空间概念。公司对我们部门也没有要求,当时这个部门就我一个人。泰康是一个保险公司,金融企业,最初的这些机缘合作,只是把它纳入到企业的公益事业当中,公司每年都要做很多的公益事业回馈社会,所以也没有想更多,只是觉得这是可以支持的事情,又有这种缘分,也很朦胧,不明确。

  王宁:开始的朦胧期过后,就要开始考虑双方对于空间的责任和义务了。

  唐昕:经过了2003年到2005年这个阶段之后,我个人和公司都需要重新考虑这件事情的长期发展和意义,才意识到并开始考虑很多问题:公司为什么要做这些?对泰康又有什么回报?如果能够长期让这事在企业存在继续发展,最终的目的又是什么?这是当时我要问的。我们到底要给泰康什么?它能得到什么?这样逐渐的对项目、对空间的概念开始重新认识和思考,以前认为空间就是办展览的地方,但是是不是什么样的展览都能办?为什么要这么多展览?最终留下什么?

  选择就是要有方向和目的,经过权衡公司和空间的需求关系的考虑,思路慢慢清晰了。泰康空间作为一个企业内部的附属单位,它应该是服务于整个企业,才能够长期在企业内部存在、发展、壮大。所以我经常会问这样几个问题:泰康要什么,它有什么,它能付出什么?我们部门要什么,我们有什么,我们能付出什么?要双向考虑,有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之后,逐渐确立最终目的——建立一个泰康未来的美术馆。在这样的目标制定之后,所有的问题就都有了答案,我们之间的关系也有了很明确的定位:泰康是我们的服务主体,我们要为最终美术馆的成立做前期的准备和铺垫,包括藏品收集、藏品研究。这些确立下来之后,泰康空间的工作方向自然而然的发生转变。所以从2005年开始,泰康空间的主要工作就变成了为泰康人寿买东西,建立收藏,同时做大量的学术研究工作。

  王宁:发展方向确立之后,要为泰康未来的美术馆做基础准备,收藏变为工作的重心,那泰康空间的收藏定位又是什么?

  唐昕:泰康空间收藏的最终目标是为泰康公司未来的美术馆提供藏品基础,基于这个目标,综合个人兴趣、对美术史的研究和泰康长期的规划,我把收藏定位从时间上确定在:从1942年到1976年、到现在、到未来的几个美术史阶段。依据这个定位思考体系框架,和艺术家的选择,作品的选择,就会知道要买什么?买谁的?买谁的什么?不能买错东西,这样才能一直有钱花,有更多的钱花,收藏才能继续、持续。因此我们的工作就变成收藏和为了收藏而做的辅助研究,但我们的研究成果不是以论文的方式呈现,而是以展览和项目的方式来体现。我们用项目告诉别人我们关注什么事,关注什么人。让我们的关注被大家所了解,也让我们的成果公众化、社会化。

  王宁:51平方是泰康自2009年10月到2011年1月的一个持续15个月的项目,介绍下这个项目的初衷?

  唐昕:随着空间的不断发展我们有了自己的空间理念和定位,最初是“鼓舞与激励”。当代艺术的发生就是一个围绕年轻艺术家创造为核心的活动,年轻艺术家自始至终就与中国的当代艺术属于同生共存的关系。但随着我们收藏定位的确立,着重于1942年以来的作品收藏,所以到了2007年,我们的空间理念变更成“追溯与激励”,把对文化的关注延伸开来,当代艺术的产生有了上下文关系,我们需要追溯历史。追溯是对于过往和已经发生的历史的再研究、再展现;激励则是对于年轻艺术、对于未来发展的支持,这方面是沿袭前面的工作。

  所以大家看到了我们搬过来之后还是我们一贯的做法,只不过是到了这边(草场地)更有条件让展览方向按照空间的使用分开呈现出来,这就有了51平方艺术项目。

  王宁:泰康空间所筹办的艺术项目中的参展作品是否都会成为泰康公司的藏品,还是进行有选择性的收藏。

  唐昕:泰康空间为公司做的收藏是一个体系化的、系统化的工程,我们希望在未来观众进到泰康的美术馆,看到她的收藏,就仿佛看到了中国在这几段时期的艺术发展。当然这是一个很理想的状态,会有很大的难度,你能否碰到这样的作品?碰到是否能买的起?收藏还要看缘分。不过,目标明确就衍生出一条长期的发展规划,这算主观努力,综合日常的辅助研究对如何选择藏品或目标藏品是很重要的。另外,艺术创作依靠艺术家,我们非常关注“人”,寻找个案式艺术家,或跟踪人来看艺术发展。

  王宁:泰康空间现在的收藏状况如何,是否会在近期有所展现。

  唐昕:目前只能说有了大的框架,需要进一步的补充,让她的最终呈现更丰满、更实在、更完美、更漂亮。我们计划会在今年的8月份选择一部分藏品把我们收藏体系构成展现给大家,更准确地说是向企业内部的一个汇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