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关于我们>新闻中心>正文

“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揭晓 泰康人寿赞助奖金鼎立支持

时间:2008.11.25

    继联合发起“丘成桐中学数学奖”并成功举办首届颁奖典礼之后,泰康人寿再次联手学术界,独家赞助首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11月23日,奖项结果最终揭晓,杜润生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组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以88票赞成的高票获奖,并获得泰康人寿赞助的50万元奖金。该奖项是目前国内奖励金额最大的经济学奖项。

    “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由董辅礽经济科学发展基金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武汉大学经济研究所发起和组织,泰康人寿作为特别支持机构。奖项意在推动经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每年或两年评选一次,每次只奖励一个经过长时间实践检验的中国原创性经济理论,奖金高达50万元人民币。

    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经济改革是起点,也是最核心的。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泰康人寿是改革开放的实践者、受益者、拥护者和呐喊者。泰康人寿会坚定地支持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将连续赞助5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奖金。赞助该奖项与此前赞助“丘成桐中学数学奖”的想法是一脉相承的,希望为提升中国的科技创新、理论创新水平作出努力。

    此次评奖是经济理论界对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我国经济研究成果的一次梳理和盘点。最终获奖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最具代表性的经济理论之一,对农村改革和发展乃至整个经济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获奖者杜润生长期致力于中国农村问题研究,是中国当代有重要影响的农村经济专家。

    “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评选采取专家推荐、广泛参与、公开评选的方式进行,是我国第一个由经济学界以学术民主投票并公开计票的方式进行评选的经济学大奖,全国148位经济学家、著名大学经济院系主要负责人、主要经济和学术媒体负责人以记名通信投票的方式,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股份制、产权理论的边际创新等11个参选经济理论及其主要贡献者候选人进行了投票。11月29日将举行隆重的颁奖典礼并进行以“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与展望”为主题的首届中国经济学家年度论坛。

背景材料

获奖理论名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

    获奖理论简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集体经济组织为发包方,以家庭为承包主,以承包合同为纽带而组成的有机整体。在这种制度下,土地所有权仍属集体,农户只有使用权,实行土地使用权与所有权适度分离、农户家庭承包经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是公有制经济,并没有改变集体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它坚持基本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坚持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核心是一个“包”字,因此在实践中人们常称之为“包产到户”或“包干到户”。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是,所谓“包产到户”是指分配功能仍由集体行使,农民收获后将产品全部或部分交给集体,由集体根据承包任务完成情况分配;而“包干到户”则是指农民只需完成上交任务,其余产品都归自己支配,按照群众的说法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理论提出者及主要贡献

    理论提出者: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杜润生,郭崇毅,张广友,吴象,陆子修,陆学艺,吴庭美,王郁昭,周诚,余国耀,等等。

1.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

    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主要成员较早从正面论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发表的关于包产到户的重要论文和研究报告主要有:王贵宸、魏道南(1980年1月)的《联系产量的生产责任制是一种好办法》,王贵宸、魏道南、陈一谘(1980年8月)的《关于安徽包产到户情况的调查报告》,陈一谘(1980年8月)的《为什么经济水平较高的水阳公社也搞了“包产到户”?》,王贵宸、魏道南(1980年9月)的《论包产到户》,杨勋(1980年7月)的《论包产到户——一个重要的理论政策问题》,杨勋(1981)的《怎样看待包干到户——安徽滁县地区农村调查》,王小强、周其仁(周其仁博客,周其仁新闻,周其仁说吧)(1981年3月)的《包产到户所体现的经济原则和中国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特殊道路》,陈一谘等(1982年4月)的《农村发展的问题和趋势——“双包到户”后的滁县地区农村经济调查》等。同时他们还主持完成了《包产到户资料选(一)、(二)》(1981年4月)的编辑工作,收入有关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理论论文、历史资料和调查报告100多篇。这些论文和研究报告对于探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宣传介绍包产到户的成功经验,推动包产到户在农村的发展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杜润生

    杜润生在1980年秋在中央长期规划会议上,提出先在贫困地区试行包产到户。他说,“贫困地区要调那么多粮食救济,交通又不便利,靠农民长途背运,路上就吃了一多半,国家耗费很大,农民所得不多。建议在贫困地区搞包产到户,让农民自己包生产、包肚子,两头有利。”这个建言得到时任副总理姚依林的支持,随后邓小平也终于发话表示赞同。同时,他主持起草了1982年到1986年的五个重要的“一号文件”,正式肯定了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结束了包产到户长达30年的争论。

以上资料来源于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官方网站:

http://business.sohu.com/cetia/